9/27/17

失败

关于“失败”
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。
对于“失败”这个词,众人看了都会害怕。最好在这一生中都不要碰上它!
没有人喜欢失败。若要说,只能说自己做不好,不能说自己失败。
失败是一个负面的词,总觉得跟它有了挂钩,人生就不会很光彩。
好奇怪的一个字眼。
但是,人偏偏就是会失败。而且,天生就是失败者。所以,人很不喜欢自己。
越是要活得光彩的人生,越是容易失败。或者,光彩的人会尽力把失败隐藏起来,不让人看见。
所以,我们只看见他光彩的一面。事实上,人背后的失败,使他失去了自己。
弔诡的,越是隐藏失败,越是接近失败。

人为什么会害怕失败呢?
因为代表着自己是输家。因为代表着自己将失去一切。因为代表着自己失去尊严。因为代表着自己被遗弃。把这一切加起来,发现全都是负面的。所以,谁还愿意失败呢?没有人,连一个也没有!

勇于失败
耶稣是唯一一位走进失败的人。
祂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,因为家人否认他、自己的学生离弃他、被人吐唾沫、没有枕头的地方、唯一的衣服也被人抢走。剩下的,只有木头,还有,带有嘲讽的称号牌子——犹太人的王。
这王所拥有的,也太寒酸了!谁会想到连安放自己尸体的地方也是别人的?
简直是彻底的失败!彻底的输家!

你会选择谁呢?
你会选择一位失败者为王吗?你会跟随一位彻底的输家吗?
难怪门徒会离弃他;难怪家人会嫌弃他;难怪世人会嘲笑他——不识好歹的家伙!
在众人的眼里,他的确是,输了,失败了。
但却不是上帝眼中的失败者。

反败为胜
上帝把他升为至高,
又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,
使一切在天上的、地上的和地底下的,

因耶稣的名,众膝都要跪下,众口都要宣认:耶稣基督是主!

9/12/17

生命的故事

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
却能在上帝的爱里
同织出另一个故事

恩典渗透了厚云
承载不见日光的暴风夜雨
让成长自己来安慰痛楚
让苦难引路到祂面前

生命到岸,黑夜漆明
沙子同赤着的脚
残留昨夜暴雨的痕迹
活着的气息
却争先抢说祂   自己

始航的风再次呼唤
把妳收在心底
伴着上帝给的勇敢
再上路

9/8/17

《负伤的治疗者》读后感

单看书名,不能会意其中的意思。头脑产生3个想法:
想法1:负伤,意味着自己已经受了伤,一个受了伤的人,怎么成为治疗者呢?
想法2:为何“负伤”而不是“受伤”?
想法3:负伤的治疗者要治疗的对象是谁?

我不会在此交代这三个想法的答案,因为如此做的话,读者将会失去这本书的精华。
然而,只想在此分享其中的读后感想。

作者言明,要成为属灵领袖,自己必须先进入生命的核心,掌握复杂的内在生命。这说法表明个人必须要先清楚认识自己内在的生命,并且表达自己个人所经历过的痛苦经验,才能协助他人建立生命。
“在这种意义来说,他是所有仆人的仆人,因为他是头一个进入既蒙应许、又隐伏危机之地,第一位把别人害怕的,却是自己所见、所闻、所闻、所触摸的说出来。”Pg42
“愿意把自己的信心与怀疑、盼望和失望、光明与阴暗面说出来,好让他们参考。”Pg43

在让人参考、看穿、触摸自己内在生命的痛楚时,一位属灵领袖也需要有足够大量的空间来容纳别人。空间的大小,就视乎“怜悯”的阔度、长度和深度。
“对一个富有怜悯心肠的人来说,一切属人的,他都不陌生,一切喜乐哀伤、一切生活与死亡的方式,他也有分儿。”Pg45
“他同时能帮助他人脱离羞耻锁链的捆绑,让他们经历自己的罪疚,并使他们重新对未来有盼望。”Pg46
然而,属灵领袖也会面对“怜悯”的危机,既是容易掉入自己所“擅长判断的眼目变成了冷漠和仔细的分析,同行的怜悯眼神倒消失了。”Pg46
因此,他更需要自身不断地发现内心的声音、戟破烦躁不安的恐惧,以默观看见“上主的容面,我们是按祂的形象受造”Pg48
如此才能重新负着伤痕寻找盼望,并看见新的世界。

这样的看见,能使属灵领袖殷勤款待他人。
“殷勤款待就是有能力注意客人。”Pg93
“任何人想要不怀私心地关注他人,他先要适然自在——即是他要在自己内心找着生命的中心。”Pg94
而要找着生命的中心,唯一的方法就是隐退。“可是,人的隐退是个非常痛苦和寂寞的过程,因为这过程逼使我们直接面对个人光景,不管好丑也得接纳。”Pg95
在这急功近利、为我至上的社会,人往往不愿意隐退,而是设法让他人看见自己。
弔诡的是,内心却是紧闭封锁,因此,完全没有空间让人进入。
“当我们在自己心火的中心找着生命下錨的地方,就能让他人进入为他们而设的空间,容让他们从容地跳他们的舞、唱他们的歌、说他们的话。”Pg95


最后,喜欢卢云在本书一开始的一句话:

“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才可以生存,他越甘心乐意进入他和别人都知道的痛苦处境,就越有可能成为领袖,带领追随者离开旷野,进入应许地”

9/4/11

习惯

习惯,睡觉时盖着头
习惯,起床后喝一杯温水
习惯,使用第四个洗面盆
习惯,冲个冷水澡才开始新的一天
习惯,吃饭前先喝汤
习惯,坐在饭厅右手边的第三张桌子
习惯,边做功课边听音乐
习惯,在思考时扭手指
习惯,崇拜时坐在右手边的位置
习惯,把鞋放在右手边最后一格的鞋架

习惯了别人习惯我的习惯
我也习惯了他人的习惯
原来,习惯成为习惯
也是因为彼此的习惯

恩上加恩

恩上加恩 = 喜乐
恩上加累 = 还是喜乐
累上加恩 = 一样喜乐
累上加累 = 失去喜乐

5/16/11

友谊 vs 期望

有人问我:“对一段友谊我会有期望吗?”
答案是肯定的。虽然把期望放到最低,依然是有期望在。所以,还是会失望。少少的失望,还是失望。原来,期望和失望都没有分程度的!不管多还是少,有期望就一定会有失望。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定律。
有时会告诉自己不要去期望,自然就好。哪儿知,心里某个角落还是有期望,是自己不察觉的。这也证明了理性思维和感觉在某个程度上是不协调的。

总结1:说没有期望,是骗人的!

我问自己:“为何对一段友谊会有期望?”
我想,答案是我把对方看得很重吧!
不是每一个我们所接触的人,都能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。我们能够敞开心门让他进入,代表了我们信任、接纳、看重他。我们会花心思经营、呵护、照顾这段友谊。也因此,我们希望对方也是如此对待我们。付出的和得到的,要成正比才对啊!一旦我们如此想的时候,我们就有“期望”了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。即使上帝创造人,祂也期望人会尽心、尽意、尽力去爱祂。这也是上帝的“期望”(但上帝永远都没有要求人付出,反而是堕落了的人才会有此想法)。

总结2:因为重视对方,才会有期望!

我再问:“可以对一段友谊不存期望吗?”
要回答这问题,必须先处理“如何?”
答案很简单,就是把当初敞开的心门关上!又或者退回到“普通”的阶段。
我们对身边的普通朋友,一般上都不会有期望。我们不会刻意去经营之间的友谊。甚至对方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,也不会察觉他的不存在。为何呢?因为我们只是“普通朋友”!所以,对一段友谊不存期望,就要视乎我们如何定义这友谊的阶段,是“初级”抑或是“高级”?

总结3:人是可以对一段友谊不存期望,只要把对方当成最普通的朋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