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/25/09

阅读与推理:政教分离是神话?


作者钟志邦教授在其著作中《政教分离是个神话?》概述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。作者试图透过不同时代或国家来探讨政治与宗教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很微妙,有利益挂钩,也有互相抗衡的张力。钟教授在给了很多例子之后,没有很清楚地表明本身的立场,只是抛下了一个问号给读者,让读者自行决定政治与宗教是否合一或分离?有模凌两可之嫌!从作者提出的例子中,可以明显地看见政教合一或分离都有其利弊。然而,笔者也认为这是银子的两面,而银子哪一面该向上或向下,就得取决于“国情”了。

笔者相信政教关系存在于每一个国家,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情。一个国家的政教关系如何,采用何种模式,不仅反映了宗教在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与社会作用,而且体现了该国法制建设,政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程度。就本国的国情来看,我国是一个多元性的国家,政治与宗教看似分离,实质上却是合一,纠缠不清。以伊斯兰教徒为主要的族群,甚至政府机构也以他们为主导,回教自然而然地成了正统信仰,政治、社会地位明显地高于其他的宗教。笔者身为马国公民,也体会到这点。宗教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,宗教组织对政府的行政、司法、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享有监督指导权。因此,其他的宗教受到不平等的对待,或在政治上受到歧视。就如政府在推行任何政策时都以这正统信仰为依据或考量的因素。因此,渐渐地使到其他族群自觉被欺压,最终导致种族之间的和谐遭受破坏。笔者纵观我国目前的情况,认为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已经带给社会及种族之间太多的伤害。不单不能达到种族和谐,反而种下更多的仇恨。

另外,钟教授认为政教分离只是一个笼统的理念。笔者赞成这样的说法。政与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权力,各自为政。但是很吊诡性的是,在实际的运作中,却经常纠缠在一起,而且常有冲突的情况产生,但这并非不可实践的理念。在推进政教分离的进程中,国家立法是关键性问题。如果国家立法不足,或以宗教组织的内部法取代国家法,建立在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社会稳定是不会实现的。因为,宗教法至终还是以宗教团体的利益为主,缺乏公共性。因此,笔者认为,政教分离的同时,国法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国法确保了政府与宗教的位置、双方的权力、责任、和义务。否则的话,政教就成为一种争夺权力的工具,给不稳定的社会带来更具杀伤力的破坏。

最后,笔者认为政教分离总比政教合一来得好。事实上,政治与宗教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、纠缠不清的关系。不管政权是在教权之上,或是教权在政权之上,都对社会和谐、国家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。除非双方看彼此为互补的关系,才能携手共建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家,如此就能带来正面的转变和影响。因此,正确的选择是政教双方应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,实行在政教分离基础上的相互合作。

9/20/09

只要基督被传开了!


腓立比书1:18
只要基督被传开了!无论用什么方法传福音,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基督传开。

引用至今天基督徒的群体,处境与腓立比教会有些相似。有很多纷争、结党出现在教会。很多时候是人的软弱,也是人的自我中心所引起。因为不满教会的人与事,因此产生嫉妒纷争。这种感觉到达一种程度的时候,不能再容忍了,造成物满必倾、火山爆发,最终选择离开教会或自立门户。在背后批评教会,指责牧者是常有的事。会友相骂,执事相争是无可避免。

但是保罗保罗却用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一切纷争。保罗的视野是广的,他的胸怀是阔的。无论纷争结党的动机是什么,他都不在乎。他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基督被传开了!因着这个最终的目标,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“这有何妨呢?或是假意或是真心,无论如何,只要基督被传开了,为此我就欢喜”。

试问,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?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远景?
坦白说,我没有。但,我希望有。从没有到有——我求神加给我。

9/18/09

阅读与推理:专业的传道人


读了梁家麟的这篇文章,让笔者感触现今的传道人的确与以往的传道人不同。十年前的传道人所面对的挑战,比较今天的传道人所面对的挑战要容易得多。因着教育的普及化,会友很多在专业的领域上有很高深的造诣,可称得上是“专才”。甚至是有些知识是传道人都不知道的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传道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和功能呢?这是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。作者因此在文章中提出了“专业传道人”的看法。

从文章中,作者列下了传道工作专业化的原因。无可否认,作者所论述的原因,都很适切这个时代传道人所面对的景况。教会世俗化、信徒神学教育的普及化及同工团队的多元化,在在地分析了何为传道人会渐渐走上专业的这条路。笔者非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,却对某些观点感同身受。因为笔者在一间大教会实习,此间教会拥有不少专才,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的人比比皆是。教会的同工团队也多元化,不同的事工有特定的同工负责,因此造就了某个领域的专才。会友当中也有很多接受业余进修的神学课程。总而言之,在这样的情况下,传道人的地位好像受到了威胁,传道人的身份好像失去了其优势。在此,笔者认为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,传道人还有什么独特性呢?

换个角度来看传道人在教会的情况。笔者觉得很感叹,因为现今的教会为了达到人数,而逐渐转变成以人为本。就笔者看来,很多教会像是在进行商业活动,以不同的焦点来号召信徒。因此,为了满足信徒的感觉需要,传道人就推出了‘配套式’的信息与服务,以迎合不同的口味,同时间接地造成了教会之间恶性的竞争。有些教会索性每个主日邀请一些比较有‘知名度’的讲员,为的是要吸引信徒来。渐渐地,传道人的工作不再是讲道,而是不断地绞尽脑汁计划、构想更多的活动或邀请讲员。然而,在另一端的信徒也因此‘受宠’,越加深他们的个人主义观念。信徒就凭着自己喜好选择教会,甚至是讲员。目前,在吉隆坡、巴生谷一带也出现了这个现象,很多信徒是因为某某讲员而慕名而来,就如唐崇荣牧师的讲经大会。很多信徒甚至把唐牧师的聚会当成崇拜,出席了讲经会后,就不再参加教会的活动。笔者曾参与一间独立教会的崇拜,此教会尚算大型,正巧某个主日崇拜遇到的讲员是唐崇荣牧师,笔者发现当天的崇拜人数超越了平时的聚会,真是座无虚席!

如此看来,传道人在教会的身份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张力。会友与传道人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,前者会带给传道人压力,后者又得尽力配合他们的需要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传道人要如何诠释自己的角色呢?就笔者看来,这就必须回到起初的召命和品格上了。就如作者所说的知识和技巧是重要,但最重要的还是牧者心怀。笔者身为神学生,也是将来教会里的传道人,对自身传道人的定义是:传道人不是一个职业,它不是某时、某地、某人向世人扮演的一个角色,而是用一生的生命来诠释的职分。这职分不是仗着领袖天资、个人才华或神学知识,而是谦卑自省的心怀。唯有如此的心肠,才能在天赋优质的人群中,看清自身的定位,做个有效传讲和爱护真理的传道人。

9/14/09

如果上帝创造华人 Part 2


如果上帝真的创造华人,人类还是会犯罪,但是世界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。
因为,华人吃了蛇之后,会慢慢地把其他动物,一样一样地吃掉,餐餐都是丰富的野味!
动物吃到没有得吃了,华人就会把目标转去吃素,
所以,最后还是会吃到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。
唉,人类还是会犯罪!

如果上帝创造华人


昨天,崇拜的时候,主席说了一则笑话,是这样的:
如果上帝创造华人,那人类就不会犯罪了!
原因是,华人不会吃苹果,而是先把蛇给杀了、煮来吃!

想一想,这也是一个可能性啊!
华人的本性,凡能吃进肚子的,都不会逃过华人的魔掌!

华人啊、华人,不单只是食物,甚至是别人的“份”也要吃!
吃啊吃,不停地吃。
你吃我,我吃你!
这就是现今马华的情况!
人能吃得了多少呢?
真是无知的人类!

9/10/09

阅读与推理:希伯来《诗篇》与中国《诗经》对人性的想像


作者李炽昌对《诗经》与《诗篇》进行了跨文本平行阅读,以期重现诗意传统中的人性理念与形象。笔者认为作者的前设是这两本经典都含有丰富的人性课题,并认为两本经典的处境、内容有其相似处。在此,笔者的立场不完全赞同作者,因为笔者认为这两本经典所描写的人性观所要带出的重点不同。以下是笔者的浅见。

《诗经》的人性观之产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,以君主制度为治国之本,凸显了天子的地位,百姓则属其统治的群体。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架构中,人性有了尊卑之分。历史历代的皇帝所代表的身份地位,不单只是一国之君,且是与天同等。相比之下,一般庶民成了这片黄土上渺小的人物。皆因如此的社会阶级,产生了种种的社会问题。昏庸的皇帝统治不当,广大的百姓深受其害,人民不得违抗皇命,唯有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。在被压迫的情况下,他们的人性与当时的道德伦理起了冲突,个人意识和情感充满了仇恨、哀伤。因此,以言语抒发使情感得以回归理性,却不能改变人性的价值。

《诗篇》也反映了以色列人的人性观。以色列国也实行君主制度。但其君主的角色却非中国人的皇帝,前者虽有统治的权力,却不完全是如此,因为有另一股的力量与之抗衡——先知。先知是神的发言人,所发的预言乃是神的旨意,无论是君王或百姓都得遵守。因此,整个社会架构是以神为中心。国王只不过是神所委托的管理者,以管理祂的百姓。因此,若国王不按着真理来治理国家,他将会受到惩罚。换言之,整个国家的主权是在神手中,不是在人手中。上帝成了一切的掌权者,国王做任何决定都必须要得到神的同意。如此看来,国王与百姓的地位,实际上来说并没有分别。从整体来看,人性就没有贵贱之分,人性的尊严不是操纵在一国之君的手中,而是由神来决定。因此,百姓的情感得到宣泄,把个人的悲伤转化为社会的感受,人性因此得到重视。

9/4/09

又爱又恨的星期五




对于星期五,我是又爱又恨。

爱的原因是-星期五上课的节数少,可以有多点时间作功课。还有,第二天可以睡迟一点,因为没有上课嘛!

恨的原因是-我需要找人明天载我去搭巴士,因为我要去KL实习,需要有人载我去车站。每一个礼拜这样问人,真的很辛苦,甚至很烦恼。有时感觉上要求同学载,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。

我向神祷告,求神给我一辆车,那我就不用每个礼拜这么幸苦了。这种感受,除了我的房友以外,没有人可以了解。因为我们都是同样的命运-没有交通的人。

曾经听过Senior说,以前是有一张表格让那些有需要交通的人填写,然后就会安排交通,看看谁的汽车在同样的时间出去,那么就可以顺道载人出去了。但是,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优良的传统会失传??

Poor and needy 是不是只是限于国际生呢??那本国的学生是否不在这范围内呢?

很无奈,只能够继续祷告神为我们预备每个周末的交通。

9/2/09

让他借书吗?

今晚是我负责开图书馆。当我快要‘结束营业’的时候,有位同学要来借书,但是他忘了带自己的学生证,不过他记得自己的学生证号码。因此,他问我可否让他借书。我犹豫了一下,决定让他借。看在大家是同学的份上,就不要作到这么绝情。不过我还是有告诉他说“下次不能这样了”。

过一阵子,他拿了两本书来,我还以为他是要还的,岂知他是要借的。但是,因为事先有言明是最后一次了。因此,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让他借书。他有点失落,但是依然尊重我的决定。

就在此时,另外一位同学来了,他问为什么我不让他借书呢?我就把事情告诉他。听后,他没有说什么(可能是不敢说吧!)但是表情却让我觉得自己的决定不对,应该让那位同学借书的。

事后,我在想,到底我的决定是对是错?还是,我不应该这么有原则?是不是所有有原则的人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?交情是不是大过原则呢?

我想了很多。。。。
如果,以后又再遇到同样的情况,我会怎么作呢?
我想,我还是会坚持我的原则,丛使会惹来别人异样的眼光。